(2021)西府民俗年文化系列文集之四——老调重弹 老话再说:年年这一日(二)

立春“打春牛”

俗谚云:“春打六九头”。是说冬至后“数九”,数到第六个“九”开始日,为立春日。“六九”第一天,年年这一日,是立春节气,民间称“打春”。此日习俗,农家将象征农事的土牛、耕犁、农具,置于大门之外,立春日早晨,以彩枝或彩鞭击打春牛,表示春耕大忙的到来。古语云:“立春新戏岁,最先理农器。”即整修农具备耕。

村社,与鞭春一并进行祭春活动,人们穿着同一颜色的衣服,打着旗幡锣鼓,牵着纸糊一春牛,到特定的社祭春场,用踩鞭打春牛,欢呼歌舞,甚是热闹。

府州县衙的县官,立春日,沐浴官戴,到“社稷坛”举行迎春大典,还亲自扶犁耕地一块,以示农耕开始。

西此日除“打春牛”活动外,还有“咬春”,即只吃生菜,生食水红萝卜。姑娘、妇女剪纸,用彩纸扎成春燕,戴在头上,叫“春花”,上有“宜春”二字,此俗至今流传。

鞭打春牛

腊月廿三,祭灶神

灶神原是一位上古帝王或其后裔。《太平御览》《淮南子》载:“炎帝作火,死而灶。”“黄帝作灶,死为灶神。”“炎帝、神农,以火德王天下,死托祀于灶神。”《西阳杂俎》载:“灶神按例于腊月廿三上天给玉帝禀报所在人家一年的善恶。”作为炎黄故里的西府人,对“祭灶”特别重视,为了让灶神“上天言善事,下凡降吉祥”,家家烙“灶干粮”,备“饴粮”焚香供果,送灶王上天。民间有“古传腊月廿三,灶君言事要上天,男儿酌献女儿避,酹酒烧钱灶君喜。”“糖瓜糖饼堵住口,多说好话没漏嘴。”的祭灶诗


祭灶神

大年三十,除夕守岁过年

除夕,是农历一年中的最后一天,含旧岁至此而除,来年另换新岁之意。西府俗呼:“大年三十!”其俗事有:

一是帖春联、挂年画、接神。是将家宅六神的供奉位重新设置,并燃烛上香在中堂挂好家祖案,燃烛焚香再到祖坟上烧纸钱奠酒,请先人回家过年,谓之“接神”,除旧迎新。

二是吃年夜饭,西府称“团圆饭”、“炒盘子”。“合家欢”。俗语“打一千,骂一万,三十晚上吃顿饭。”“吃了年饭旺,神鬼不敢撞。”有祝贺丰收和团圆之意。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,长辈给晚辈“压岁钱”,家家此时吃饺子。

门神

三是守岁过年。西晋周处《风土记》:“终年不眠,以待天明,称曰守岁。”、“一夜连双岁,五更分两年。”“除夕。士庶之家围炉而坐,达旦不寐,谓之守岁。”此时,老辈给晚辈讲人生故事及家训。“儿童强不睡,相守夜欢哗,久坐灯烬落,起看北斗斜。”当代都在看“春节联欢晚会”。至午夜子时,燃放爆竹,“爆竹声中一岁除”,高呼:“过年了!”

元日“拜年”“贺

元日即正月初一,今日称“春节”,古时称“元旦”、“元日”。每至春节,无论士农工商,都要停,合家团聚从正月初一起,还要到亲朋故旧,长者上级等处拜贺。贺拜年的习俗古制,大致是:元日是本家近支;初二是本家远支,五服内外互拜;初三初四是亲戚、同年、同寅世交。拜年贺节不能超过正月初五。过初五称“拜晚年”。西府有俗语:“拜年拜到初五六,炸皮馍馍酸豆腐。”

走亲戚

拜年的仪式各不相同,如藏族拜年要敬献哈达;回族拜年则相互送香油馓子。汉族拜年一般是包点心或一把挂面,而新女婿头一年拜老岳丈要一包点心,一个礼条(肋条肉2斤),一瓶酒,一种时新鲜果四色礼。亲房当家的新媳妇,正月初早给本家族长辈拜年,长辈要给新媳妇送核桃及红包。

文人雅士也有以“拜年帖”贺年的,据说,汉代就有。因无纸,削竹木片为“刺”上书名姓,故称“名刺”。东汉,以纸代木,故叫“名纸”。唐代称“名状”“飞帖”,延续至今,其实都是今之名片。新年以此贺节。日今,电话拜年,网络拜年盛行。

作者:李福蔚